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研究
中共沧州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 程楠
一、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写到:“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将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主要载体和形式,是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新人的关键所在,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一,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把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根据这一基本方针,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时,都始终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标准,做到两个文明建设一起研究,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总结,一起落实。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任务、总目标被分解为一个城市、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村镇的具体任务、具体目标,逐级落实,直至基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借助于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许多地方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广大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主体和动力之源,能否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动、组织起来,自觉地、满腔热情地投身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全民参与的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关键在于它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所涉及和需要解决的许多具体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人民群众既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又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因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能够吸引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改造社会环境,转变社会风气,建设文明生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既要弘扬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又要防止某些消极有害思想的影响;既要学习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又要防止外来腐朽、反动思想的侵蚀;既要运用现代科技推动现代化建设,又要防止精神垃圾的泛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做很多工作,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机制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四有”新人;有利于改变社会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我市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践路径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有这样一段讲话,“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既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由理论走向实践的一个主要的桥梁和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桥梁和载体作用主要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培育的文化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作为科学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实践,又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回答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社会,成为怎样的公民。人们据之以观世界、思人生、辨善恶、别曲直,识美丑,也以之为向心凝聚、一体认同、创新创造的依据和向导。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最有活力的部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题都十分鲜明,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在活动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达到用活动来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目的。
第二、结合沧州实际运用多种资源,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沧州这座古城,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比如马致远、比如张之洞、纪晓岚等,沧州有着享誉海内外的杂技、武术,有着种类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元素都是城市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利资源,应当合理利用。比如将沧州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分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元素提炼出来,与时代结合,将其中优秀的部分融入群众性精神活动之中。并且,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更需要用热情周到的志愿服务、丰富精彩的形式分享、形式多样的沙龙活动来充分展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文明实践的载体,可以让多个“文明实践创意空间”在沧州的公园、车站、码头、服务窗口等地亮相,将文明实践与文化活动、美学体验融合升级,培育市民内生文化气质和文明素养。
从沧州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看,今年以来,沧州市新华区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通过组织建立“中心-所-站”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将政策宣讲、价值培育等内容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机结合,提升城市魅力,扮靓城市形象。
为实现资源融合共享,新华区进一步优化提升硬件设施,整合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等现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建立固定实践基地70余个,开展各类宣讲、爱心服务等活动上万次,推动全区形成新时代文明新风。同时,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50余支,以“传评帮乐建”为实践路径,打造“爱心衣屋”“金秋助学”“义务理发”等志愿服务特色项目,累计开展活动3920次,受益群众约15万人次。
二十大的召开,对新时代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要更加自觉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来谋划和推进,贯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锲而不舍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