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地区党建创新发展研究
——以沧州为例
课题组
《中共沧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确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文化强市的建设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建设和党建工作的开展。沧州有着丰富的诗经文化、武术文化、运河文化、渤海文化、医药文化、杂技文化六大特色文脉为代表的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在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大背景下,借力市域文化资源,为推动本地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强劲动力。
一、文化自信在党建工作开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1.文化自信为深化党建工作提供了持续、强劲的动力支持。
新时代的党建工作,除了发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职能以外,还承担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解群众之所难的艰巨任务,这使得党建工作开展面临较大的挑战,一些党员干部在参与工作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和积极性。通过文化自信建设,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传播到党员干部的心灵深处,提升其干事创业的信心,将文化自信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力,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推动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2.文化自信为密切联系群众搭建了良好的桥梁。
营造良好的党群关系既是党建工作开展的目标,也是党建工作开展的方式。在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来搭建党群交流平台,使群众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定位、科学追求个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自身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同时,通过文化自信建设,可以增强群众的文化修养,丰富党建工作开展的内容和方式,使党建工作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3.文化自信为党建工作注入新的生命力。党建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内容,其开展主要围绕群众对美好生活方面的各种诉求,而群众诉求的差异性、层次性和多变性特征, 决定了工作开展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加以丰富。文化自信建设是将那些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元素提取出来,融入到党建工作中,以此丰富工作的文化内容,迎合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同时,文化自信所提倡的“自信”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充分吸收任何优秀的文化内容,为党建生命力的更新迭代夯实基础。
二、开展沧州文化自信建设、助力建构文化建设与党建的桥梁
1.政府加快推动沧州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宣传
第一,沧州文化进课堂、进单位。沧州文化自信的建设和提升,要加快推沧州文化宣传走进中小学生的课程和企事业单位。一方面,以学生为传播点,将沧州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至千家万户,从而有利于提升我市市民素文化养,推进沧州地区相关部门党建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以学生阶段为时间点,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家乡文化的传播基础。另一方面,一些企事业单位部分党员干部在参与工作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和积极性。通过文化自信建设,可以将沧州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的深厚文化沉淀、优秀革命品质传播到党员干部的心灵深处,提升其干事创业的信心,将直观的、来自本地优秀文化所蕴含的文化自信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力,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推动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第二,沧州文化进社区。社区工作是我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沧州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宣传为密切联系群众搭建了良好的桥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搭建了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交流平台,使群众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到基层党建工作中。另一方面,通过沧州文化宣传,可以增强群众的文化修养,丰富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内容和方式,使党建工作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第三,沧州文化进路边宣传栏、路边宣传栏是我市文化宣传的重要窗口。不仅是外市到沧人员直观了解沧州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我市居民茶余饭后、上下班途中了解本市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这对我市文化宣传和本市群众提升文化素养、文化自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沧州文化进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已经在沧州沧县各村铺开,充分发挥了基础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科学理论学习实践工程、主流价值培育践行工程、技能提升工程、方针政策宣讲工程、文化生活丰润工程、文明风尚涵育提升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结合各乡镇、各村文化资源开展丰富活动。农村戏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基地、舞狮文化传承等独具沧州特色的文化传承将为乡村振兴建设、农村阵地的文化自信建设和党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沧州文化产品走进群众日常生活。
沧州地区的传统文化符号十分丰富,比如吴桥杂技、武术、铁狮子、渤海、大运河、铁佛寺等。政府部门可以加大推动力度,让沧州铁狮子走出铁狮子景区和狮城广场,让扁鹊、使我们的沧州文化更贴近群众生活。如,研创成属于我们沧州的文创产品:印章、书签、剪纸等、产品包装盒、礼品袋等等;让武术杂技从三维空间的体验走向二位空间,比如与武术招式、杂技技能相关的精美书签、剪纸等;让张申府、张隐涛、刘格平、齐会战斗、青沧战役、白求恩等红色文化走出历史资料和博物馆,印制成精美宣传页、书签在重大宣传日、党建活动日、宣讲日、传统节日等时间免费发放给群众,也可以作为外省来访人员到达沧州时可的赠礼,这样既增强了联系又扩大了宣传,而且丰富了基层党建的工作形式。沧州文化推广的群众化、日常化是沧州文化历史久远性与现代生活化的一种统一,对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市民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党建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第五,新模式、新体验助力“科技+红色文化传承”
政府加大力度推动和支持科技人员的研发工作和新型科技体验设备的引进与使用。红色文化宣传负责主体要结合宣传内容,根据沧州革命人物、历史遗址、战争规模等不同内容的属性做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产品的开发。各展览馆要积极调研、开发红色文创宣传产品。并及时做好市民、党员干部对科技应用的反馈和改进工作。
2.党建工作要推动群众文化自信的创造性转换
沧州是一座有着15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有着六大文脉的灿烂文明,有着深厚革命传承的文化之城。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离不开政府的推广,更离不开广大沧州人民。
首先,要满足群众需求。文化自信在党建工作方面的积极功能最终都要通过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情况呈现出来。因此,在开展文化自信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路, 深入挖掘沧州群众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建设资源,并通过有效的整合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沧州各部门党组织要注重利用党群关系双向性开展工作。一方面, 要将从我市群众生活中吸收的民间优秀文化内容和资源加以总结整合,使其更具思想性、理论性、系统性,融入到我市文化自信建设工作中。例如,党员干部要深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其文化自信建设方面的态度、想法,倾听群众的文化需求,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明确工作的重点和盲区,为工作开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指导 ;另一方面,要对党在文化自信建设方面的最新思想成果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宣传教育,使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能够与时俱进。例如,可以通过集体培训学习、面对面沟通交流等方式,对一些新的理论问题进行解读, 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能够保持思想的先进性。
其次,要创新群众文化传播路径。文化自信在党建工作中的积极功能需要通过群众性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这就决定了文化自信建设工作需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深化沧州群众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和认同,第二步是促进群众文化自信心向文化自信力的转化。这两项内容的开展均需要借助相应文化传播路径。因此,有必要围绕文化传播路径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一方面,要借助沧州电视台、广播、报纸等大众化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强化对沧州优秀文化内容的宣传,使更多的群众能够接触到沧州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内容 ;另一方面,要通过双向互动的交流来跟踪、了解群众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对文化认识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设置专门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深入的讲解,使群众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文化自信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自信力。第三方面,要在我市政府部门加大文化宣传的基础上鼓励沧州广大群众将自身所具有的千年古城、红色文化等文化自信心通过书画、书籍、短视频、论坛等实践活动表现出来,以此来丰富文化创造的路径和扩大沧州文化的影响力,鼓舞和感染更多的群众,使沧州文化走出河北、走向全国。
沧州人民的文化自信为党建工作创新开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新的生命力,确保了党建工作有活的灵魂、落地效果!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将为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沧州新局面提供了坚实保障!
课题负责人:苗玲玲
课题组成员:卜杉杉 周敏